方大曾:第一个赶到卢沟桥前线的中国战地记者

1937年7月7日,激烈的枪炮声滚过炙热的夜空,打破了卢沟桥畔的平静。这一天,日本侵略者悍然向桥东的宛平城发起进攻,中国军人奋起抗击。
卢沟桥畔的战火硝烟很快向四周蔓延,老百姓们开始惊慌失措地逃离自己的家园。人流中,一个高大英俊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犹豫,从北京协和胡同的家里跑出来,只身骑上自行车,朝着枪炮声密集的宛平城逆行而去。
这个背着照相机的年轻人,名叫方大曾。
一个平民百姓,为何不顾生死,要赶赴战斗最为激烈的卢沟桥前线?
方大曾的良师益友、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沉静了的绥边》中说:“青年人的脑海中,只有光明与胜利的追求,所谓危险和艰难,我们值不得多加考虑。惊人的事业,总成功于常人不敢为之中。”
方大曾成为第一个赶到卢沟桥前线的中国战地记者。他冒着炮火,采访并拍摄了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人。
简陋的暗房里,门窗挡住了光亮,但挡不住远处时不时传来的枪炮声。采访归来的方大曾,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照片洗印中,以致忘记了自己25岁的生日。
数天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方大曾洗印了照片,也撰写了照片背后有关一线战事的文字……1937年8月1日,上海《世界知识》杂志发表了署名“小方”的《卢沟桥抗战记》和数幅纪实照片。很快,《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也陆续刊发了他发自卢沟桥前线的专题摄影报道,让世人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记录卢沟桥战事的文字和图片,了解了日寇的侵略暴行。
一个战地记者的勇敢无畏,不是一天炼成的。早在1936年11月,时值绥远抗战爆发,方大曾就从北京赶往绥远前线,采访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捕捉拍摄绥远前线令人难忘的战斗情景。
方大曾在战地通讯《从大同到绥远》一文中写道:“时到如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需要那温柔幽雅的陶醉,而该有魁伟豪迈的姿态了!江南的朋友们,你们都到这里来吧,不只是这里的风景好,而且是因为这里的疆土需要我们的保卫啊!”
1937年7月28日,方大曾在保定再一次与范长江不期而遇。经范长江举荐,他成为上海《大公报》的战地特派记者。
在华北抗日战场上,那个曾第一个抵达卢沟桥前线的摄影记者“小方”,又穿梭在战火最为猛烈的抗日前线,在报纸上给我们留下了《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由保定向北去》《从娘子关出雁门关》等一篇篇带着硝烟味的战地通讯以及相关的战地图片。
1937年9月30日,当国人读到记者“小方”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就再也没有在媒体上看到他从抗战前线发表的文字和图片。
一个鲜活的生命连同他那带着战地硝烟味的图片文字,在国人视线里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在这之后,范长江在回答无数关心和打听方大曾下落的人时说:“我相信他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机智,足以应付非常事变,他的才能也应该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多尽些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方大曾再也没有“显影”,但他留下的文字和图片,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曾评价说:“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方大曾在《卢沟桥抗战记》中曾这样写道:“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历史走过了80多年的岁月,如今站在卢沟桥畔,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繁荣景象。细细品味方大曾留给我们800多张穿越战火硝烟的图片,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