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地区战国至汉代城址综述
分享
101302
黄骅市地处河北平原东部,渤海湾西岸,主要为平原地貌和海岸地貌,地势低平,多洼地沼泽。境内河网密布,历史上黄河曾于黄骅入海,现共有河道22 条,均属海河流域南运河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又因濒临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黄骅境内古遗址众多,尤以战国至汉代城址最为丰富且颇具地域特色。

郛堤城遗址及城外瓮棺葬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区以北1.5 千米,北临石碑河,东距205 国道40 米。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2 千米。城址内部经勘探发现有建筑台基9 处。城外西北部有瓮棺葬群。历年来围绕郛堤城进行的考古工作以考古调查为主,考古发掘工作主要有以下两项:2014 年8 月7~28 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会同黄骅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郛堤城址进行考古调查并对城址西南角、东门以及城内1 处建筑遗迹进行了试掘;2016 年6 月底至10 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城址西北的瓮棺葬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和考古勘探。

郛堤城航拍图
郛堤城城墙系版筑而成,保存较好,高于现地表1~5 米。就地表城墙来看,南墙长约558、西墙长约532、北墙长约537、东墙长约577 米。对城墙西南角以及东城门进行了解剖发掘。解剖结果表明,南城墙大致可分为墙基、墙体和护坡三部分,无基槽。城墙系采用黄色粉砂土与红褐色胶泥土交替夯筑而成,夯窝不明显。在城墙西南角未发现角门。通过对东门的发掘可知,东城门底部南北长6.1 米左右,东西宽5.5 米左右。发掘过程中在墙体堆积中发现有战国和汉代的陶片,初步推断郛堤城始建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
勘探表明城内建筑遗址共有16 处,其中有9 处是建筑基址,对其中规模较大的7 号建筑遗址的西南角进行了试掘。试掘表明,城内地层堆积可分为5 层,地层年代主要可以分为战汉和隋唐两个时期。第1、2 层分别为表土层和淤积层;第3 层为隋唐时期文化层,该层下遗迹有灰沟和灰坑;第4 层为战汉时期文化层,建筑基址开口于该层下;第5 层为淤积层。其中第4 层应为建城前以及城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层,在该层中出土有战汉时期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等建筑构件,还有大量战汉时期陶片,可辨器形有釜、豆、罐等。此外,还发现一些铁质兵器和铜器残件。
瓮棺葬墓地位于郛堤城遗址西北200 米处。该瓮棺葬群西部为儿童区,东部为成人区。目前共清理瓮棺葬 113 座,其中包括3 座成人瓮棺。根据勘探结果,儿童瓮棺葬区分布范围南北200、东西90 米,成人瓮棺葬区南北120、东西30 米,瓮棺葬总数或有上千座。墓地中瓮棺葬数量众多、分布密集,葬具组合样式丰富、类型多样,既有日常生活用器,也有专门烧制的瓮棺葬具。前者有陶釜、陶盆、陶甑、陶碗、陶罐等,后者有筒形瓮、筒形器及一些特殊陶器。瓮棺葬群东南紧邻郛堤城遗址,从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来看,两者在年代上基本一致,均为战汉时期遗存。

郛堤城瓮棺葬集中区
郛堤城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属于沿海城址筑城方式的代表之作。在筑城前已有战国早期的生活居住遗址,且建成后至少沿用至隋唐时期。城址西北的瓮棺葬墓地是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瓮棺葬群之一,该处瓮棺葬群规模庞大、种类齐全,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瓮棺葬墓地。

郛堤城遗址及城外瓮棺葬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区以北1.5 千米,北临石碑河,东距205 国道40 米。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周长约2 千米。城址内部经勘探发现有建筑台基9 处。城外西北部有瓮棺葬群。历年来围绕郛堤城进行的考古工作以考古调查为主,考古发掘工作主要有以下两项:2014 年8 月7~28 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会同黄骅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郛堤城址进行考古调查并对城址西南角、东门以及城内1 处建筑遗迹进行了试掘;2016 年6 月底至10 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城址西北的瓮棺葬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和考古勘探。

郛堤城航拍图
郛堤城城墙系版筑而成,保存较好,高于现地表1~5 米。就地表城墙来看,南墙长约558、西墙长约532、北墙长约537、东墙长约577 米。对城墙西南角以及东城门进行了解剖发掘。解剖结果表明,南城墙大致可分为墙基、墙体和护坡三部分,无基槽。城墙系采用黄色粉砂土与红褐色胶泥土交替夯筑而成,夯窝不明显。在城墙西南角未发现角门。通过对东门的发掘可知,东城门底部南北长6.1 米左右,东西宽5.5 米左右。发掘过程中在墙体堆积中发现有战国和汉代的陶片,初步推断郛堤城始建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
勘探表明城内建筑遗址共有16 处,其中有9 处是建筑基址,对其中规模较大的7 号建筑遗址的西南角进行了试掘。试掘表明,城内地层堆积可分为5 层,地层年代主要可以分为战汉和隋唐两个时期。第1、2 层分别为表土层和淤积层;第3 层为隋唐时期文化层,该层下遗迹有灰沟和灰坑;第4 层为战汉时期文化层,建筑基址开口于该层下;第5 层为淤积层。其中第4 层应为建城前以及城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层,在该层中出土有战汉时期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等建筑构件,还有大量战汉时期陶片,可辨器形有釜、豆、罐等。此外,还发现一些铁质兵器和铜器残件。
瓮棺葬墓地位于郛堤城遗址西北200 米处。该瓮棺葬群西部为儿童区,东部为成人区。目前共清理瓮棺葬 113 座,其中包括3 座成人瓮棺。根据勘探结果,儿童瓮棺葬区分布范围南北200、东西90 米,成人瓮棺葬区南北120、东西30 米,瓮棺葬总数或有上千座。墓地中瓮棺葬数量众多、分布密集,葬具组合样式丰富、类型多样,既有日常生活用器,也有专门烧制的瓮棺葬具。前者有陶釜、陶盆、陶甑、陶碗、陶罐等,后者有筒形瓮、筒形器及一些特殊陶器。瓮棺葬群东南紧邻郛堤城遗址,从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来看,两者在年代上基本一致,均为战汉时期遗存。

郛堤城瓮棺葬集中区
郛堤城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属于沿海城址筑城方式的代表之作。在筑城前已有战国早期的生活居住遗址,且建成后至少沿用至隋唐时期。城址西北的瓮棺葬墓地是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瓮棺葬群之一,该处瓮棺葬群规模庞大、种类齐全,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瓮棺葬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