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文化 > 历史百科 >

“姓”和“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合二为一的?

分享 130192

分享

春秋时期,分封与宗法制逐渐崩坏,姓、氏制度也随之发生带有实质意义的变化。在姓方面,宗法制下同姓之间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发生疏离。各诸侯国处理相互关系时,不再将是否同姓放在考虑的首位。因为政治、经济等利益冲突,同姓相斗甚至相灭的情况多有出现。

在处理婚姻关系时,“同姓不婚”的禁忌也被屡屡突破,《左传》里有许多此类记载,典型的如变公二十五年,崔武子娶东郭侣之妻:齐棠公逝世,崔武于前往吊唁,发现棠公之妻棠姜很有几分姿色,便想娶她。棠姜的弟弟东郭幅表示反对,说:“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丁,指齐丁公;桓,指齐桓公。同为姜姓。东郭促的理由是,你崔氏是丁公之后,我东郭氏是桓公之后,男女同属姜姓,所以不可婚配。

但是,崔武子完全不理这些规短,仍然坚持娶了棠姜。当然,这时虽然一般意义上的“同姓不婚”被突破,但是同宗近亲间的婚配仍被严格禁止。“同宗不婚”替代“同姓不婚”,延续着必要的伦理传统,这是姓氏合一的契机之一。

“姓”和“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合二为一的?

经过春秋时代的世事动荡,姓氏区别的社会依据和心理依据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有的大家大族衰落了,而那些小家小族反而兴旺发达起来,因此人们对姓、氏的区别已不那么讲究,姓与氏开始慢慢地合流为一。

秦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户籍制度。新的姓氏制度因此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强化。许多原本没有姓氏的庶人家庭、家族拥有了自己的姓氏。另一方面,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断绝了因分封而产生新氏的可能。

到汉代,人们使用的姓,绝大多数都是由先前的氏转化而来,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这个时期的“百姓”一词,其含义也由春秋时代实指“百官有姓”之义,转化为指代一般民众:“百姓,谓天下之人,皆有族姓。言百,举其多也。”

AD位1

相关推荐

总参谋部---中国解放军最神秘的部门

近代战争

追名逐利,苦海求生,无钱样样皆不能是什么生肖,讲解词语解释释义

生肖文化

马会选出尖嘴马指什么生肖,立刻揭晓落实

生肖文化

花言巧语打一个生肖,重点解析落实

生肖文化

开弓没有回头箭打一正确生肖,详细解析落实

生肖文化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古代的祭酒是什么官职?

下一篇:明朝皇帝结婚有哪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