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龙坦明代窑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分享
121424
龙坦窑址位于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龙坦村。为了进一步探明该窑址的时代、生产面貌及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景德镇地区制瓷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并在考古发掘基础上进行文物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开化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现场航拍
工作概况
本次考古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系统调查。为了探明该区域内的窑址及窑业资源分布情况,对窑址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存在5处窑址点,分别为龙坦、太官岭、韩家坊、窑墩和碗垃山窑址。从窑业资源分布来看,窑址所在地区为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可为窑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燃料;瓷土矿资源丰富,在窑址对面的冬瓜岭和缸 两处地点有高岭土矿分布;窑址群南部紧邻苏庄溪,可为窑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运输条件。第二部分,窑址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共布设探方7个,发掘面积为350平方米。
遗迹
龙窑窑炉 位于发掘区中部,编号为Y1,头南尾北,方向为353°。窑炉(残)斜长15.86米,水平长约15.32米,前后段坡度大小不等,前中段约13~21°,残存后段稍缓约10~12°。窑炉前端近窑头处宽1.08米,往后逐渐加宽,中段宽约1.96米,往后有收窄的趋势,后段仅存窑炉西壁,东壁不存,具体宽度不详。窑顶坍塌,无法复原窑顶及投柴孔的分布情况。窑壁由砖块及筒形匣钵错缝平砌,残存0~3层不等,高度0~0.76米,窑壁内侧有坚硬的烧结面。该窑炉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现存火膛、窑床、窑门、柱础石等结构,窑尾段不存。窑顶坍塌,无法复原顶部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火膛位于窑炉前端,平面形状呈半圆形。形制特殊,与窑床没有明显分界。窑床中部最宽,约1.96米,两端稍窄,前端1.08米,后端1.7米。窑床底部铺沙,烧结面较明显,近窑壁处略厚。窑床上残存有少量匣钵,其中前段较少,中部较多但较杂乱,后段不存。窑尾不存,无法复原排烟室等情况。窑门残存2处,分处窑炉东、西两壁。其中东壁窑门保存情况较好,平面呈外八字形,宽0.46~0.85米,门道墙由砖块、石块及匣钵砌成,门道底部有较为坚硬的烧结面。柱础石位于窑炉西部,距窑炉西壁约0.6米,应为护窑棚所遗留。柱础石分两阶,南(下)、北(上)各一块,且南部平铺,北部侧立。南部柱础石长0.31、宽0.26、厚0.17米,北部柱础石长0.3、宽0.14、厚0.25米。

龙窑遗迹
储泥坑 位于发掘区西部,编号为K1。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坑口东西长1.48~1.83米,南北长1.08~1.46米,深度为0.24~0.36米。坑壁竖直,残见加工痕迹。坑内储存有大量瓷土原料。

储泥坑
淘洗池 位于发掘区东部,西部临近窑炉,编号为CH1。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1.92~3.06米,宽2.24~3.04米,最大深度为0.55米。坑壁竖直,平底。北壁以匣钵及石块砌筑,底部残存细瓷土颗粒薄层。

淘洗池
匣钵挡墙 分处发掘区东部和西部,分别编号为DQ1和DQ2。DQ1平面呈不规则直线形,长3.2米。墙壁分为南北两排,由筒形匣钵和石块砌成,并以泥土填充。DQ2平面呈不规则直线形,长2.12米。墙体由筒形匣钵砌成,间以碎匣钵及瓷片填充。两道挡墙均应起分割窑业生产作坊和废品堆积的作用。

匣钵挡墙
遗物
瓷器产品类型丰富,以釉色来区分,可分为青花瓷、白釉瓷、青釉瓷、紫金釉瓷等4类,此外在地面还采集到蓝釉器物3件,从造型等方面综合来看也应为此窑产品。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曾对各地层中出土的遗物进行了多维度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青花瓷占51.2%、白釉瓷占38.7%、青釉瓷占7.4%、紫金釉瓷占3.7%,以青花瓷占绝大比例。从器类统计来看,青花瓷产品有碗、盘、盏、器盖、高足杯、执壶、砚、炉、瓶、笔架、罐、钵等12种,白釉瓷产品有碗、盘、擂钵、研磨棒、高足杯、盒、瓶、砚、炉、钵、器盖等12种,青釉瓷产品有碗、盘、钵、擂钵、炉等5种,紫金釉瓷有碗、盘、盏、器盖等4种。其中尤以青花瓷质量最高,装饰纹样丰富,纹样类型有蝴蝶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莲花纹、鱼藻纹、牡丹纹、蕉叶纹、狮子纹、西番莲纹等。窑具有匣钵、垫饼、轴顶碗、火照、荡箍等。从装烧工艺来看,该窑场产品为了提高产量,所有产品均采用涩圈叠烧、匣钵装烧的工艺。


“正德庚午年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窑场产品字款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90余类。以书写方式和位置为标准,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青花料,分布碗、盘、盏内心处。可辨文字有“福”“俞”“锪”“三”“旭”“

发掘现场航拍
工作概况
本次考古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系统调查。为了探明该区域内的窑址及窑业资源分布情况,对窑址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存在5处窑址点,分别为龙坦、太官岭、韩家坊、窑墩和碗垃山窑址。从窑业资源分布来看,窑址所在地区为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可为窑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燃料;瓷土矿资源丰富,在窑址对面的冬瓜岭和缸 两处地点有高岭土矿分布;窑址群南部紧邻苏庄溪,可为窑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运输条件。第二部分,窑址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共布设探方7个,发掘面积为350平方米。
遗迹
龙窑窑炉 位于发掘区中部,编号为Y1,头南尾北,方向为353°。窑炉(残)斜长15.86米,水平长约15.32米,前后段坡度大小不等,前中段约13~21°,残存后段稍缓约10~12°。窑炉前端近窑头处宽1.08米,往后逐渐加宽,中段宽约1.96米,往后有收窄的趋势,后段仅存窑炉西壁,东壁不存,具体宽度不详。窑顶坍塌,无法复原窑顶及投柴孔的分布情况。窑壁由砖块及筒形匣钵错缝平砌,残存0~3层不等,高度0~0.76米,窑壁内侧有坚硬的烧结面。该窑炉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现存火膛、窑床、窑门、柱础石等结构,窑尾段不存。窑顶坍塌,无法复原顶部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火膛位于窑炉前端,平面形状呈半圆形。形制特殊,与窑床没有明显分界。窑床中部最宽,约1.96米,两端稍窄,前端1.08米,后端1.7米。窑床底部铺沙,烧结面较明显,近窑壁处略厚。窑床上残存有少量匣钵,其中前段较少,中部较多但较杂乱,后段不存。窑尾不存,无法复原排烟室等情况。窑门残存2处,分处窑炉东、西两壁。其中东壁窑门保存情况较好,平面呈外八字形,宽0.46~0.85米,门道墙由砖块、石块及匣钵砌成,门道底部有较为坚硬的烧结面。柱础石位于窑炉西部,距窑炉西壁约0.6米,应为护窑棚所遗留。柱础石分两阶,南(下)、北(上)各一块,且南部平铺,北部侧立。南部柱础石长0.31、宽0.26、厚0.17米,北部柱础石长0.3、宽0.14、厚0.25米。

龙窑遗迹
储泥坑 位于发掘区西部,编号为K1。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坑口东西长1.48~1.83米,南北长1.08~1.46米,深度为0.24~0.36米。坑壁竖直,残见加工痕迹。坑内储存有大量瓷土原料。

储泥坑
淘洗池 位于发掘区东部,西部临近窑炉,编号为CH1。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1.92~3.06米,宽2.24~3.04米,最大深度为0.55米。坑壁竖直,平底。北壁以匣钵及石块砌筑,底部残存细瓷土颗粒薄层。

淘洗池
匣钵挡墙 分处发掘区东部和西部,分别编号为DQ1和DQ2。DQ1平面呈不规则直线形,长3.2米。墙壁分为南北两排,由筒形匣钵和石块砌成,并以泥土填充。DQ2平面呈不规则直线形,长2.12米。墙体由筒形匣钵砌成,间以碎匣钵及瓷片填充。两道挡墙均应起分割窑业生产作坊和废品堆积的作用。

匣钵挡墙
遗物
瓷器产品类型丰富,以釉色来区分,可分为青花瓷、白釉瓷、青釉瓷、紫金釉瓷等4类,此外在地面还采集到蓝釉器物3件,从造型等方面综合来看也应为此窑产品。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曾对各地层中出土的遗物进行了多维度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青花瓷占51.2%、白釉瓷占38.7%、青釉瓷占7.4%、紫金釉瓷占3.7%,以青花瓷占绝大比例。从器类统计来看,青花瓷产品有碗、盘、盏、器盖、高足杯、执壶、砚、炉、瓶、笔架、罐、钵等12种,白釉瓷产品有碗、盘、擂钵、研磨棒、高足杯、盒、瓶、砚、炉、钵、器盖等12种,青釉瓷产品有碗、盘、钵、擂钵、炉等5种,紫金釉瓷有碗、盘、盏、器盖等4种。其中尤以青花瓷质量最高,装饰纹样丰富,纹样类型有蝴蝶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莲花纹、鱼藻纹、牡丹纹、蕉叶纹、狮子纹、西番莲纹等。窑具有匣钵、垫饼、轴顶碗、火照、荡箍等。从装烧工艺来看,该窑场产品为了提高产量,所有产品均采用涩圈叠烧、匣钵装烧的工艺。


“正德庚午年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窑场产品字款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90余类。以书写方式和位置为标准,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青花料,分布碗、盘、盏内心处。可辨文字有“福”“俞”“锪”“三”“旭”“